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是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马莎·莱恩汉(Marsha Linehan)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项心理治疗。它由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发展而来,并结合了东方禅学的辩证思想,强调在“改变”和“接受”之间寻找平衡。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简称DBT,最初由Martha Linchan发展起来,她改编了第一代和第二代行为疗法,并用它来治疗自杀行为。企图自杀的人们缺乏建构有价值生活的技能。因此,在其初始形成阶段,DBT的训练内容包括暴露疗法及契约管理的技能训练。然而,有自杀倾向的人倾向于对批评高度敏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她的早期研究中,Linchan发现一味强调第一层次的改变往往会导致来访者处于高度唤起状态,并表现出各种抗治疗行为,例如对她发怒,满含怒气离开治疗或者封闭情绪。当她把重心转移到接纳感上时(而非改变),来访者感到自己的问题被忽视了,导致他们感到极度的绝望或狂怒。林内翰意识到,两个极端——改变或接受——都不可取,但两者的结合体似乎能够奏效,这样就促成了当今DBT的发展和应用。DBT的名称中的关键词是辩证(dialectical),它指每个论点都有一个主张(论题)及其对立面(反论题)。最佳解决方案往往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融合了各个立场的重要特性——换句话说,一个综合体(synthesis)。在DBT中,主要的辩证或极性包括改变一方面,同时接纳另一方面。DBT融合或综合了来访者接纳自我的需要和他们改变自身生活方式的需要。 [2] DBT主要被人们用来治疗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来访者,其特点为来访者会表现出慢性自杀行为;其他的自我伤害行为,例如自残和鲁莽驾驶;情绪不受控制,包括冲动行为;较差的自我形象;以及不稳定的人际间关系。患有BPD的个体常患有多种心理障碍,并且生活中永远有麻烦。他们接受了过多的心理治疗服务,治疗也经常失败。毫不意外,边缘型人格障碍难以治愈,DBT对其治疗有巨大贡献。